ZHCABU2A April   2020  – October 2022 CC1350 , CC1352P , CC1352R , CC2400 , CC2420 , CC2430 , CC2500 , CC2520 , CC2530 , CC2538 , CC2540 , CC2541 , CC2543 , CC2544 , CC2545 , CC2564 , CC2590 , CC2591 , CC2592 , CC2620 , CC2630 , CC2640 , CC2650 , CC2652P , CC2652R , CC2652R7 , CC2652RSIP , CC3100 , CC3120 , CC3135 , CC3135MOD , CC3200 , CC3200MOD , CC3220MOD , CC3220MODA , CC3220R , CC3220S , CC3220SF , CC3230S , CC3230SF , CC3235MODAS , CC3235MODASF , CC3235MODS , CC3235MODSF , CC3235S , CC3235SF , WL1801MOD , WL1805MOD , WL1807MOD , WL1831

 

  1.   针对在免许可证 2.4GHz/5GHz 频段运行的 SRD 的 CE 法规
  2.   商标
  3. 引言
  4. 法规概述
    1. 2.1 CEPT ERC 建议 70-03
  5. 无线电设备指令 (RED)
    1. 3.1 基本要求
    2. 3.2 制造商的义务
    3. 3.3 无线电设备的符合性
      1. 3.3.1 无线电设备符合性推定
      2. 3.3.2 符合性评估程序
      3. 3.3.3 EU 符合性声明
      4. 3.3.4 加贴 CE 标识的规则和条件
      5. 3.3.5 技术文档
    4. 3.4 投入使用的限制
  6. ETSI EN 300 440
    1. 4.1 技术要求
      1. 4.1.1 环境概况
    2. 4.2 发送器要求
      1. 4.2.1 发送器最大辐射功率 (e.i.r.p.)
      2. 4.2.2 允许的工作频率范围
      3. 4.2.3 杂散域中的有害发射
      4. 4.2.4 占空比
      5. 4.2.5 FHSS 设备的附加要求
    3. 4.3 接收器要求
      1. 4.3.1 接收器类别
      2. 4.3.2 接收器性能标准
      3. 4.3.3 相邻信道选择性
      4. 4.3.4 阻塞或脱敏
      5. 4.3.5 杂散辐射 - 接收器
    4. 4.4 频谱接入技术
      1. 4.4.1 说前先听
        1. 4.4.1.1 LBT 时序参数
        2. 4.4.1.2 接收器 LBT 阈值和发送器最大开启时间
      2. 4.4.2 检测避让技术 (DAA)
  7. ETSI EN 300 328
    1. 5.1 技术要求
      1. 5.1.1 环境概况
    2. 5.2 设备类型
      1. 5.2.1 宽带数据传输设备类型
      2. 5.2.2 自适应和非自适应设备
      3. 5.2.3 接收器类别
      4. 5.2.4 天线类型
    3. 5.3 一致性要求
      1. 5.3.1 跳频设备的一致性要求
        1. 5.3.1.1  射频输出功率
        2. 5.3.1.2  占空比
        3. 5.3.1.3  累积传输时间、频率占用和跳频序列
        4. 5.3.1.4  跳频间隔
        5. 5.3.1.5  介质利用 (MU) 系数
        6. 5.3.1.6  自适应性(自适应 FHSS)
          1. 5.3.1.6.1 使用 LBT 的自适应 FHSS
          2. 5.3.1.6.2 使用 DAA 的自适应 FHSS
          3. 5.3.1.6.3 自适应 FHSSS - 短控制信令传输
        7. 5.3.1.7  占用的通道带宽
        8. 5.3.1.8  带外域中的发送器有害发射
        9. 5.3.1.9  杂散域中的发送器有害发射
        10. 5.3.1.10 接收器杂散发射
        11. 5.3.1.11 接收器阻塞
        12. 5.3.1.12 地理位置功能
      2. 5.3.2 宽带数据传输设备(非 FHSS)的一致性要求
        1. 5.3.2.1  射频输出功率
        2. 5.3.2.2  功率谱密度
        3. 5.3.2.3  占空比、Tx 序列和 Tx 间隙
        4. 5.3.2.4  介质利用系数
        5. 5.3.2.5  适应性(非 FHSS)
          1. 5.3.2.5.1 使用 LBT 的自适应非 FHSS
            1. 5.3.2.5.1.1 基于帧的设备
            2. 5.3.2.5.1.2 基于负载的设备
          2. 5.3.2.5.2 使用 DAA 的自适应非 FHSS
          3. 5.3.2.5.3 自适应非 FHSS - 短控制信令传输
        6. 5.3.2.6  占用的通道带宽
        7. 5.3.2.7  带外域中的发送器有害发射
        8. 5.3.2.8  74
        9. 5.3.2.9  杂散域中的发送器有害发射
        10. 5.3.2.10 接收器杂散发射
        11. 5.3.2.11 接收阻塞
        12. 5.3.2.12 地理位置功能
  8. ETSI EN 301 893
    1. 6.1 技术要求
      1. 6.1.1 环境概况
    2. 6.2 一致性要求
      1. 6.2.1  标称中心频率
      2. 6.2.2  标称信道带宽和占用的信道带宽
      3. 6.2.3  射频输出功率、发射功率控制 (TPC) 和功率密度
      4. 6.2.4  发送器有害发射 - 5GHz RLAN 频段外
      5. 6.2.5  发送器有害发射 - 5GHz RLAN 频段内
      6. 6.2.6  接收器杂散发射
      7. 6.2.7  动态频率选择 (DFS)
      8. 6.2.8  自适应性(信道接入机制)
        1. 6.2.8.1 基于帧的设备 (FBE)
          1. 6.2.8.1.1 发起设备信道接入机制
          2. 6.2.8.1.2 响应设备信道接入机制
        2. 6.2.8.2 基于负载的设备 (LBE)
          1. 6.2.8.2.1 设备类型 - 基于负载的设备
          2. 6.2.8.2.2 多信道运行 - 基于负载的设备
          3. 6.2.8.2.3 优先级 - 基于负载的设备
          4. 6.2.8.2.4 ED 阈值水平 - 基于负载的设备
          5. 6.2.8.2.5 发起设备信道接入机制 - 基于负载的设备
          6. 6.2.8.2.6 响应设备信道接入机制 - 基于负载的设备
        3. 6.2.8.3 短控制信令传输(FBE 和 LBE)
      9. 6.2.9  接收器阻塞
      10. 6.2.10 用户访问限制
      11. 6.2.11 地理位置功能
  9. ETSI EN 301 489
    1. 7.1 技术要求
    2. 7.2 环境分类
    3. 7.3 测试条件
    4. 7.4 射频排除频段
    5. 7.5 性能评估
      1. 7.5.1 设备分类
    6. 7.6 性能标准
      1. 7.6.1 最低性能水平
    7. 7.7 发射要求
      1. 7.7.1 辐射发射 – 机壳端口
      2. 7.7.2 传导发射 - 直流电源输入/输出端口
      3. 7.7.3 传导发射 - 交流电源输入/输出端口
      4. 7.7.4 谐波电流发射 - 交流电源输入端口
      5. 7.7.5 电压波动与闪变 - 交流电源输入端口
      6. 7.7.6 传导发射 - 有线网络端口
    8. 7.8 抗扰度要求
      1. 7.8.1 射频电磁场(80MHz 至 6000MHz)- 外壳端口
      2. 7.8.2 静电放电 - 外壳
      3. 7.8.3 快速瞬变 - 共模
      4. 7.8.4 射频 - 共模
      5. 7.8.5 车辆环境中的瞬变和浪涌
      6. 7.8.6 电压骤降和中断
      7. 7.8.7 浪涌
  10. IEC 62368-1
    1. 8.1 安全要求
  11. EN 62311
    1. 9.1 EN 62311 的要求和限制
  12. 10参考文献
  13. 11修订历史记录
发起设备信道接入机制 - 基于负载的设备

在工作信道上进行单次传输或一系列传输之前,发起设备应运行至少一个执行以下步骤 1 至步骤 8 中所述的程序的信道接入引擎。该信道接入引擎使用Topic Link Label6.2.8.2.3表 6-17表 6-18 中定义的参数。

单个观察时隙的持续时间应不小于 9μs。

发起设备应运行至少一个且不超过四个不同的信道接入引擎,每个引擎具有Topic Link Label6.2.8.2.3中定义的不同优先级:

  1. 信道接入引擎应将 CW 设置为 CWmin。
  2. 信道接入引擎应该从 0 至 CW 范围内的均匀分布中选择一个随机数 q。表 6-17 中的 (1) 定义了当前一个或下一个信道占用时间大于表 6-17 中指定的最大信道占用时间时 q 的替代范围。
  3. 信道接入引擎应按照下面的步骤 a) 至 c) 所述启动一个优先级设置周期:
    1. 信道接入引擎应根据与该信道接入引擎相关联的优先级来设置 p。请参考 Topic Link Label6.2.8.2.3
    2. 信道接入引擎应等待 16μs 的时间。
    3. 信道接入引擎应在单个观察时隙中对工作信道执行空闲信道评估 (CCA):
      1. 如果检测到该信道内的其他传输水平高于Topic Link Label6.2.8.2.4中定义的 ED 阈值,则应认为该工作信道已被占用。在这种情况下,信道接入引擎应在信道内的能量下降至低于Topic Link Label6.2.8.2.4中定义的 ED 阈值之后从步骤 3a) 开始启动一个新的优先级设置周期。
      2. 如果在工作信道内未检测到能量水平高于Topic Link Label6.2.8.2.4中定义的 ED 阈值,则 p 的递减量可能不超过 1。如果 p 等于 0,则信道接入引擎应继续执行步骤 4,否则信道接入引擎应继续执行步骤 3c)。
  4. 信道接入引擎应执行步骤 4a) 至步骤 4d) 中所述的退避程序:
    1. 该步骤验证信道接入引擎是否满足退避后条件。如果 q < 0 并且信道接入引擎已为传输做好准备,则信道接入引擎应设置 CW 等于 CWmin,并且应在继续执行步骤 4b)之前从 0 至 CW 范围内的均匀分布中选择一个随机数 q。表 6-17 中的 (1) 定义了当前一个或下一个信道占用时间大于表 6-17 中指定的最大信道占用时间时 q 的替代范围。
    2. 如果 q < 1,则信道接入引擎应继续执行步骤 4d)。否则,信道接入引擎可以将值 q 递减不超过 1,并且信道接入引擎应继续执行步骤 4c)。
    3. 信道接入引擎应在单个观察时隙中对工作信道执行空闲信道评估 (CCA):
      1. 如果检测到能量水平高于Topic Link Label6.2.8.2.4中定义的 ED 阈值,则应认为该工作信道已被占用。在这种情况下,信道接入引擎应继续执行步骤 3。
      2. 如果未检测到有能量水平高于Topic Link Label6.2.8.2.4中定义的 ED 阈值,则信道接入引擎应继续执行步骤 4b)。
    4. 如果信道接入引擎已为传输做好准备,则信道接入引擎应继续执行步骤 5。否则,信道接入引擎应将值 q 递减 1,并且信道接入引擎应继续执行步骤 4c)。应该理解,只要信道接入引擎没有为传输做好准备,q 就可能变为负数并继续递减。
  5. 如果发起设备只有一个信道接入引擎处于该阶段,则该信道接入引擎应继续执行步骤 6。如果发起设备在该阶段有多个信道接入引擎,则在这些信道接入引擎中具有最高优先级的信道接入引擎应继续执行步骤 6,并且当前阶段的所有其他信道接入引擎应继续执行步骤 8。
    1. 发起设备的一个信道接入引擎处于该阶段:这相当于设备没有内部冲突
    2. 发起设备在该阶段具有多个信道接入引擎:这相当于设备具有一个或多个内部冲突
  6. 信道接入引擎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工作信道上启动属于相应或更高优先级的传输。如果发起设备在多个工作信道中进行传输,则应符合Topic Link Label6.2.8.2.2中包含的要求:
    1. 信道接入引擎可以进行多次传输,而无需在该工作信道上执行额外的 CCA,前提是此类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隙不超过 16μs。否则,如果该时间间隙超过 16μs 且不超过 25μs,则发起设备可以继续进行传输,前提是在一个观察时隙的持续时间内没有检测到高于Topic Link Label6.2.8.2.4中定义的 ED 阈值的能量。
    2. 信道接入引擎可以授权在当前工作信道上向一个或多个响应设备进行传输。如果发起设备向响应设备发出此类传输授权,则响应设备应按照Topic Link Label6.2.8.2.6中所述的程序进行操作。
    3. 发起设备可以同时进行多个优先级低于信道接入引擎优先级的传输,前提是相应的传输持续时间(信道占用时间)不会延长至超过与信道接入引擎的优先级对应的传输所需的时间。
  7. 当信道占用已经完成,并且已经确认在信道占用开始时启动的至少一个传输是成功的,则发起设备继续执行步骤 1,否则发起设备继续执行步骤 8。
  8. 发起设备可能会重新传输。如果发起设备不重新传输,则信道接入引擎应丢弃与不成功信道占用相关的所有数据包,并且信道接入引擎应继续执行步骤 1。否则,信道接入引擎应将 CW 调整为 ((CW + 1) × m) - 1,其中 m ≥ 2。如果调整后的 CW 值大于 CWmax,则信道接入引擎可以将 CW 设置为等于 CWmax。信道接入引擎应继续执行步骤 2。

根据Topic Link Label6.2.8.2.3(其中定义了四种不同的优先级)所述,发起设备应仅为每个实现的优先级运行一个信道接入引擎。

CW 的取值可以大于步骤 1 至步骤 8 中的 CW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