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源的原文使用英文撰写。 为方便起见,TI 提供了译文;由于翻译过程中可能使用了自动化工具,TI 不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为确认准确性,请务必访问 ti.com 参考最新的英文版本(控制文档)。
TPS38800-Q1/TPS388R0-Q1 器件是一款符合 ASIL-B 标准的2 到 8 通道窗口监控器 IC,采用 16 引脚 3mm x 3mm QFN 封装。这款高精度多通道电压监控器非常适合采用低电压电源轨的系统,具有非常小的电源容差裕度。
I2C 功能可方便用户灵活选择阈值、复位延迟、毛刺干扰滤波器以及引脚功能。内部毛刺抑制功能和噪声滤波器消除了对外部 RC 元件的需求,从而减少由电源瞬变引起的错误复位。TPS38800-Q1/TPS388R0-Q1 不需要使用任何外部电阻器来设置过压和欠压复位阈值,因此进一步优化了整体精度、成本、解决方案大小并提高了安全系统的可靠性。
图 4-1 和图 4-2 分别显示了 TPS38800-Q1 和 TPS388R0-Q1 的器件命名规则。表 4-1 提供了可用器件功能和相应器件型号的汇总。如需了解其他选项的详细信息和供货情况,请联系 TI 销售代表或访问 TI 的在线 E2E 论坛;最低订购量适用。
有关器件订购代码的详细信息,请参阅节 11.1。表 11-1 和表 11-2 显示了如何根据器件型号来解码器件的功能。
规格 | TPS38900x-Q1 | TPS389R0x-Q1(1) | TPS38800x-Q1(1) | TPS388R0x-Q1(1) | TPS389C0x-Q1 | TPS388C0x-Q1(1) |
---|---|---|---|---|---|---|
硬件 ASIL 等级 | D | D | B | B | D | B |
监控通道数 | 2 至 8 | 2 至 7 | 2 至 8 | 2 至 7 | 2 至 6 | 2 至 6 |
监控范围 | 0.2 至 5.5V | 0.2 至 5.5V | 0.2 至 5.5V | 0.2 至 5.5V | 0.2 至 5.5V | 0.2 至 5.5V |
比较器监控(HF 故障) |
✓ |
✓ | ✓ | ✓ | ✓ | ✓ |
ADC 监控(LF 故障) | ✓ | ✓ | x | x | ✓ | x |
看门狗 | x | x | x | x | 问答 | 窗口 |
电压遥测 | ✓ | ✓ | x | x | ✓ | x |
监控干扰滤波 | ✓ | ✓ | ✓ | ✓ | ✓ | ✓ |
序列记录 | ✓ | ✓ | ✓ | ✓ | x | ✓ |
NIRQ 引脚 | ✓ | ✓ | ✓ | ✓ | ✓ | ✓ |
NRST 引脚 | x | ✓ | x | ✓ | ✓ | ✓ |
SYNC 引脚 | ✓ | x | x | x | x | x |
WDO 引脚 | x | x | x | x | ✓ | ✓ |
WDI 引脚 | x | x | x | x | x | ✓ |
ESM 引脚 | x | x | x | x | ✓ | x |
引脚 | I/O | 说明 | ||
---|---|---|---|---|
编号 | TPS388008-Q1 | TPS388R04-Q1 | ||
名称 | 名称 | |||
1 | MON3 | MON3 | I | 电压监控通道 3 |
2 | MON6 | RS_3 | I | 电压监控通道 6/通道 3 遥感 |
3 | MON4 | MON4 | I | 电压监控通道 4 |
4 | MON5 | RS_4 | I | 电压监控通道 5/通道 4 遥感 |
5 | ACT | ACT | I | 主使能 |
6 | GND | GND | - | 电源地 |
7 |
SLEEP |
SLEEP |
I | 低电平有效睡眠使能 |
8 | VDD | VDD | - | 电源轨 |
9 | MON8 | NRST | I | 电压监控通道 8/开漏复位引脚 |
10 | MON2 | MON2 | I | 电压监控通道 2 |
11 | MON7 | RS_1/2 | I | 电压监控通道 7/通道 1/2 遥感 |
12 | MON1 | MON1 | I | 电压监控通道 1 |
13 | NIRQ | NIRQ | O | 低电平有效开漏中断输出 |
14 | ADDR | ADDR | I | I2C 地址选择引脚 |
15 | SDA | SDA | I/O | I2C 数据引脚 |
16 | SCL | SCL | I | I2C 时钟引脚 |
17 | GND | GND | - | 裸露的电源地焊盘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单位 | ||
---|---|---|---|---|
电压 | VDD | -0.3 | 6 | V |
电压 | NIRQ、NRST | -0.3 | 6 | V |
电压 | ACT、SLEEP、SCL、SDA | -0.3 | 6 | V |
电压 | ADDR | -0.3 | 2 | V |
电压 | MONx | -0.3 | 6 | V |
电流 | NIRQ、NRST | ±10 | mA | |
温度(2) | 持续总功率耗散 | 请参阅“热性能信息” | ||
工作结温,TJ | -40 | 150 | °C | |
自然通风工作温度范围,TA | -40 | 125 | °C | |
贮存温度,Tstg | -65 | 150 | °C |
值 | 单位 | ||||
---|---|---|---|---|---|
V(ESD) | 静电放电 | 人体放电模型 (HBM),符合 ANSI/ESDA/JEDEC JS-001 标准(1) | ±2000 | V | |
充电器件模型 (CDM),符合 AEC Q100-011 |
所有引脚 | ±500 | |||
转角引脚 | ±750 |
最小值 | 标称值 | 最大值 | 单位 | ||
---|---|---|---|---|---|
VDD | 电源引脚电压 | 2.5 | 5.5 | V | |
NIRQ、NRST | 引脚电压 | 0 | 5.5 | V | |
INIRQ,NRST | 引脚电流 | 0 | ±5 | mA | |
ADDR | 地址引脚电压 | 0 | 1.8 | V | |
MONx |
监测引脚 | 0 | 5.5 | V | |
ACT、SLEEP、SCL、SDA | 引脚电压 | 0 | 5.5 | V | |
RUP(1) | 上拉电阻(开漏配置) | 10 | 100 | kΩ |
热指标(1) | TPS38800-Q1/TPS388R0-Q1 | 单位 | |
---|---|---|---|
RTE (WQFN) | |||
引脚 | |||
RθJA | 结至环境热阻 | 53.4 | °C/W |
RθJC(top) | 结至外壳(顶部)热阻 | 51.4 | °C/W |
RθJB | 结至电路板热阻 | 17.2 | °C/W |
ΨJT | 结至顶部特征参数 | 0.3 | °C/W |
ΨJB | 结至电路板特征参数 | 20.7 | °C/W |
RθJC(bot) | 结至外壳(底部)热阻 | 3.9 | °C/W |
参数 | 测试条件 | 最小值 | 典型值 | 最大值 | 单位 | |
---|---|---|---|---|---|---|
常用参数 | ||||||
VDD | 输入电源电压 | 2.6 | 5.5 | V | ||
VDDUVLO | 上升阈值 | 2.67 | 2.81 | V | ||
下降阈值 | 2.48 | 2.60 | V | |||
VPOR | 上电复位电压(2) | 1.65 | V | |||
IDD_Active | 输入到 VDD 引脚的电源电流(MON = HF 有效) ACT = 高电平,SLEEP = 高电平 |
VDD <= 5.5V | 1.55 | 2 | mA | |
IDD_Sleep | 输入到 VDD 引脚的电源电流(MON = HF 有效) ACT = 高电平,Sleep = 低电平,I2C = 睡眠功率位设定为 1 |
VDD <= 5.5V | 1.55 | 2 | mA | |
IDD_Idle | 输入到 VDD 引脚的电源电流 ACT = 低电平,空闲状态 I2C 工作和 OVLF 监控 |
VDD <= 5.5V >10ms BIST |
200 | 280 | µA | |
IDD_Deep Sleep | 输入到 VDD 引脚的电源电流(MON = HF 有效),ACT = 高电平 Sleep = 低电平,I2C = 睡眠功率位设定为 0 | VDD <= 5.5V | 275 | 380 | µA | |
VMONX | MON 电压范围 | 0.2 | 5.5 | V | ||
IMONX | 输入电流 MONx 引脚 | VMON = 5V | 20 | µA | ||
IMONX_ADJ | ADJ 版本的输入电流 (1x) | VMON = 5V | 0.1 | µA | ||
VMON_HF | 1x 模式(无调节) | 0.2 | 1.475 | V | ||
4x 调节 | 0.8 | 5.5 | V | |||
阈值 granularity_HF | 1x 模式(无调节)LSB | 5 | mV | |||
4x 模式(带调节)LSB | 20 | mV | ||||
Accuracy_HF | VMON | 0.2V≤VMONX≤1.0V | -6 | 6 | mV | |
1.0V<VMONX≤1.475V | -7.5 | 7.5 | mV | |||
1.475V<VMONX≤2.95V | -0.6 | 0.6 | % | |||
VMONX>2.95V | -0.5 | 0.5 | % | |||
VHYS_HF | UV、OV 引脚上的迟滞(迟滞与跳闸点 ((UV),(OV)) 相关)(1) | 0.2V≤VMONX≤1.475V | 5 | 11 | mV | |
1.475V<VMONX≤2.95V | 9 | 16 | ||||
VMONX>2.95V | 17 | 28 | mV | |||
VHYS_HF | UV、OV 引脚上的迟滞(迟滞与跳闸点 ((UV),(OV)) 相关)(1) | 迟滞禁用可订购 | 0 | mV | ||
MON_OFF | 关闭电压阈值 | 受监控的 VMON 下降沿 | 140 | 215 | mV | |
ILKG | 输出漏电流 -NIRQ | VDD=VNIRQ=5.5V | 300 | nA | ||
ACT_L | 逻辑低电平输入 | DEV_CONFIG.SOC_IF1=1 | 0.36 | V | ||
ACT_H | 逻辑高电平输入 | DEV_CONFIG.SOC_IF1=1 | 0.84 | V | ||
SLEEP_L | 逻辑低电平输入 | DEV_CONFIG.SOC_IF1=1 | 0.36 | V | ||
SLEEP_H | 逻辑高电平输入 | DEV_CONFIG.SOC_IF1=1 | 0.84 | V | ||
ACT | 内部下拉电阻 | 100 | kΩ | |||
SLEEP | 内部下拉电阻 | 100 | kΩ | |||
UV,OV | 步长/分辨率 | 0.2V<VMONX≤1.475V | 5 | mV | ||
0.8V<VMONX<5.5V | 20 | |||||
VOL | 低电平输出电压-NIRQ | NIRQ、5.5V/5mA | 100 | mV | ||
Ilkg(OD) | 开漏输出漏电流-NIRQ | NIRQ 引脚处于高阻抗状态,VNIRQ = 5.5,非有效状态 | 90 | nA | ||
VOL | 低电平输出电压-NRST | NRST,5.5V/5mA | 100 | mV | ||
Ilkg(OD) | 开漏输出漏电流-NRST | NRST 引脚处于高阻抗状态,VNRST = 5.5,非有效状态 | 90 | nA | ||
IADDR | ADDR 引脚电流 | 20 | µA | |||
I2C ADDR | (十六进制格式) | R=5.36k | 0x30 | |||
R=16.2k | 0x31 | |||||
R=26.7k | 0x32 | |||||
R=37.4k | 0x33 | |||||
R=47.5k | 0x34 | |||||
R=59.0k | 0x35 | |||||
R=69.8k | 0x36 | |||||
R=80.6k | 0x37 | |||||
TSD | 热关断 | 155 | ℃ | |||
TSD Hys | 热关断迟滞 | 20 | ℃ | |||
RS | 遥感范围 | -100 | 100 | mV | ||
I2C 电气规格 | ||||||
CB | SDA 和 SCL 的容性负载 | 400 | pF | |||
SDA、SCL | 低电平阈值 | 1.2V 配置可订购 | 0.36 | V | ||
SDA、SCL | 高电平阈值 | 1.2V 配置可订购 | 0.84 | V | ||
SDA、SCL | 低电平阈值 | 3.3V 配置可订购 | 0.99 | V | ||
SDA、SCL | 高电平阈值 | 3.3V 配置可订购 | 2.31 | V | ||
SDA、SCL | 低电平阈值 | 1.8V 配置可订购 | 0.54 | V | ||
SDA、SCL | 高电平阈值 | 1.8V 配置可订购 | 1.26 | V | ||
SDA | VOL | IOL = 5mA | 0.4 | V |
最小值 | 标称值 | 最大值 | 单位 | |||
---|---|---|---|---|---|---|
常用参数 | ||||||
tBIST | 具有 BIST 时的 POR 就绪时间,TEST_CFG.AT_POR=1 | 包括 OTP 负载 | 12 | ms | ||
tNBIST | 不具有 BIST 时的 POR 就绪时间,TEST_CFG.AT_POR=0 | 包括 OTP 负载 | 2 | ms | ||
BIST | BIST 时间,TEST_CFG.AT_POR=1 或 TEST_CFG.AT_SHDN=1 | 10 | ms | |||
tI2C_ACT | 从 BIST 完成开始激活 I2C | 0 | µs | |||
tSEQ_Range | 序列时间戳范围,ACT 或 SLEEP 边沿到计数器最大值 | 4 | s | |||
tSEQ_LSB | 序列时间戳分辨率 | 50 | µs | |||
tMON_ACT | 从 ACT 上升沿激活监控 | 10 | µs | |||
tNIRQ | 故障检测到 NIRQ 置为有效的延迟(OV/UV 故障除外) | 25 | µs | |||
tPD_NIRQ_1X | HF 故障传播检测延迟(默认抗尖峰脉冲滤波器)包括数字延迟 | VIT_OV/UV +/- 100mV | 650 | ns | ||
tPD_NIRQ_4X | HF 故障传播检测延迟(默认抗尖峰脉冲滤波器)包括数字延迟 | VIT_OV/UV +/- 400mV | 750 | ns | ||
td(nRST) | 故障检测到 NRST 置为有效的延迟(OV/UV 故障除外) | 25 | µs | |||
tPD_NRST_1X | HF 故障传播检测延迟(默认抗尖峰脉冲滤波器)包括数字延迟 | VIT_OV/UV +/- 100mV | 650 | ns | ||
tPD_NRST_4X | HF 故障传播检测延迟(默认抗尖峰脉冲滤波器)包括数字延迟 | VIT_OV/UV +/- 400mV | 750 | ns | ||
tSEQ_ACC | 序列时间戳的精度 | -5 | 5 | % | ||
tD | RESET 延时时间 | I2C 寄存器延时时间=000 | 200 | µs | ||
I2C 寄存器延时时间=001 | 1 | ms | ||||
I2C 寄存器延时时间=010 | 10 | ms | ||||
I2C 寄存器延时时间=011 | 16 | ms | ||||
I2C 寄存器延时时间=100 | 20 | ms | ||||
I2C 寄存器延时时间=101 | 70 | ms | ||||
I2C 寄存器延时时间=110 | 100 | ms | ||||
I2C 寄存器延时时间=111 | 200 | ms | ||||
tGI_R | 通过 I2C 实现 UV 和 OV 去抖范围 | FLT_HF(N) | 0.1 | 102.4 | µs | |
I2C 时序特性 | ||||||
fSCL | 串行时钟频率 | 标准模式 | 100 | kHz | ||
fSCL | 串行时钟频率 | 快速模式 | 400 | kHz | ||
fSCL | 串行时钟频率 | 超快速模式 | 1 | MHz | ||
tLOW | SCL 低电平时间 | 标准模式 | 4.7 | µs | ||
tLOW | SCL 低电平时间 | 快速模式 | 1.3 | µs | ||
tLOW | SCL 低电平时间 | 超快速模式 | 0.5 | µs | ||
tHIGH | SCL 高电平时间 | 标准模式 | 4 | µs | ||
tHIGH | SCL 高电平时间 | 超快速模式 | 0.26 | µs | ||
tSU;DAT | 数据建立时间 | 标准模式 | 250 | ns | ||
tSU;DAT | 数据建立时间 | 快速模式 | 100 | ns | ||
tSU;DAT | 数据建立时间 | 超快速模式 | 50 | ns | ||
tHD;DAT | 数据保持时间 | 标准模式 | 10 | 3450 | ns | |
tHD;DAT | 数据保持时间 | 快速模式 | 10 | 900 | ns | |
tHD;DAT | 数据保持时间 | 超快速模式 | 10 | ns | ||
tSU;STA | 启动或重复启动条件的建立时间 | 标准模式 | 4.7 | µs | ||
tSU;STA | 启动或重复启动条件的建立时间 | 快速模式 | 0.6 | µs | ||
tSU;STA | 启动或重复启动条件的建立时间 | 超快速模式 | 0.26 | µs | ||
tHD:STA | 启动或重复启动条件的保持时间 | 标准模式 | 4 | µs | ||
tHD:STA | 启动或重复启动条件的保持时间 | 快速模式 | 0.6 | µs | ||
tHD:STA | 启动或重复启动条件的保持时间 | 超快速模式 | 0.26 | µs | ||
tBUF | STOP 与 START 条件之间的总线空闲时间 | 标准模式 | 4.7 | µs | ||
tBUF | STOP 与 START 条件之间的总线空闲时间 | 快速模式 | 1.3 | µs | ||
tBUF | STOP 与 START 条件之间的总线空闲时间 | 超快速模式 | 0.5 | µs | ||
tSU;STO | 停止条件的建立时间 | 标准模式 | 4 | µs | ||
tSU;STO | 停止条件的建立时间 | 快速模式 | 0.6 | µs | ||
tSU;STO | 停止条件的建立时间 | 超快速模式 | 0.26 | µs | ||
trDA | SDA 信号的上升时间 | 标准模式 | 1000 | |||
trDA | SDA 信号的上升时间 | 快速模式 | 20 | 300 | ns | |
trDA | SDA 信号的上升时间 | 超快速模式 | 120 | ns | ||
tfDA | SDA 信号的下降时间 | 标准模式 | 300 | ns | ||
tfDA | SDA 信号的下降时间 | 快速模式 | 1.4 | 300 | ns | |
tfDA | SDA 信号的下降时间 | 超快速模式 | 6.5 | 120 | ns | |
trCL | SCL 信号的上升时间 | 标准模式 | 1000 | ns | ||
trCL | SCL 信号的上升时间 | 快速模式 | 20 | 300 | ns | |
trCL | SCL 信号的上升时间 | 超快速模式 | 120 | ns | ||
tfCL | SCL 信号的下降时间 | 标准模式 | 300 | ns | ||
tfCL | SCL 信号的下降时间 | 快速模式 | 6.5 | 300 | ns | |
tfCL | SCL 信号的下降时间 | 超快速模式 | 6.5 | 120 | ns | |
tSP | 被抑制的 SCL 和 SDA 尖峰的脉冲宽度 | 标准模式、快速模式和超快速模式 | 50 | ns |
TPS38800-Q1 系列器件具有 8 个通道,可在窗口配置中针对过压和/或欠压进行配置。故障输出可以选择性地映射到 NIRQ 引脚。TPS38800-Q1 具有非常准确的窗口阈值电压(最高 ±6mV)和多种电压阈值,这些阈值可在出厂时配置或在启动时由 I2C 命令设置。
TPS388R0-Q1 系列器件具有 6 个通道,可在窗口配置中针对过压和/或欠压进行配置。故障输出可以选择性地映射到 NIRQ 和/或 NRST 引脚。TPS388R0-Q1 具有非常准确的窗口阈值电压(最高 ±6mV)和多种电压阈值,这些阈值可在出厂时配置或在启动时由 I2C 命令设置。
TPS38800-Q1/TPS388R0-Q1 包括用于设置器件内部过压和欠压阈值的电阻器。要确保外部电阻器精度无需额外的裕度,因此这些内部电阻器可减少元件数量并极大地简化设计。
当受监测的电压超出安全窗口时,TPS38800-Q1 可将低电平有效输出信号 (NIRQ) 置为有效。TPS388R0-Q1 设计用于当受监控电压超出安全窗口时,将输出信号 (NIRQ/NRST) 置为低电平有效。出厂配置可能包括针对过压和欠压故障禁用中断、序列超时、在 POR 时启用 BIST 以及过压和欠压抗尖峰脉冲设置,具体取决于 O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