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ND(1) |
A1、A3、A6、B1、B3、B4、B6、B6、C6、C7、D4、D5、D6、D7、E4、E5、E6、E7、F1、F4、F5、F6、F7、G2、G4、G5、G6、G7、H2、H4、H5、H6、H7、J1、J4、J5、J6、J7、K4、K5、K6、K7、L4、L5、L6、L7、M6、M7、N1、N3、N4、N5、N6、P1、P3、P6 |
— |
模拟电源接地。AGND 和 DGND 应直接连接到电路板上。 |
BG |
A2 |
O |
带隙电压输出。此引脚能够拉取 100μA,并可驱动高达 80pF 的负载。有关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模拟基准电压 部分。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 |
CALSTAT |
B9 |
O |
前台校准状态输出或器件警报输出。功能通过 CAL_STATUS_SEL 进行编程。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 |
CALTRIG |
A9 |
I |
前台校准触发器输入。只有在 CAL_TRIG_EN 中选择硬件校准触发时才使用此引脚,否则将使用 CAL_SOFT_TRIG 执行软件触发。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连接到 GND。 |
CLK+ |
G1 |
I |
器件(采样)时钟正输入。时钟信号必须与该输入交流耦合。在单通道模式下,在上升沿和下降沿对模拟输入信号进行采样。在双通道模式下,在上升沿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该差分输入具有内部 100Ω 差分终端,并且自偏置为理想输入共模电压。 |
CLK– |
H1 |
I |
器件(采样)时钟负输入。必须为 AC 耦合。 |
DA0+ |
E14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0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0– |
F14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0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1+ |
C14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1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1– |
D14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1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2+ |
A12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2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2– |
A13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2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3+ |
A10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3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3– |
A11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3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4+ |
E13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4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4– |
F13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4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5+ |
C13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5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5– |
D13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5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6+ |
B12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6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6– |
B13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6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7+ |
B10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7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A7– |
B11 |
O |
用于通道 A、通道 7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0+ |
K14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0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0– |
J14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0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1+ |
M14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1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1– |
L14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1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2+ |
P12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2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2– |
P13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2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3+ |
P10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3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3– |
P11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3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4+ |
K13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4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4– |
J13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4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5+ |
M13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5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5– |
L13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5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6+ |
N12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6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6– |
N13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6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7+ |
N10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7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正连接。该差分输出必须采用交流耦合,并且必须始终在接收器上使用 100Ω 差分终端进行端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B7– |
N11 |
O |
用于通道 B、通道 7 的高速串行化数据输出,负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或使用 0Ω 至 1MΩ 电阻器将其连接至介于 GND (0V) 和 VD11 (1.1V) 之间的任何电压电平。 |
DGND |
A14、B14、C8、C9、D8、D9、D10、D11、E8、E9、E10、E11、F8、F9、F10、F11、G8、G9、G10、G11、H8、H9、H10、H11、J8、J9、J10、J11、K8、K9、K10、K11、L8、L9、L10、L11、M8、M9、N9、N14、P14 |
— |
数字电源接地。AGND 和 DGND 应直接连接到电路板上。 |
INA+ |
A4 |
I |
通道 A 模拟输入正连接。差分满量程输入范围由满量程电压调整寄存器决定。输入共模电压应设置为 AGND。该输入通过 50Ω 终端电阻器端接至接地。由于具有优化的性能,建议在单通道模式下使用 INA。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 |
INA- |
A5 |
I |
通道 A 模拟输入负连接。该输入通过 50Ω 终端电阻器端接至接地。由于具有优化的性能,建议在单通道模式下使用 INA。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 |
INB+ |
P4 |
I |
通道 B 模拟输入正连接。差分满量程输入范围由满量程电压调整寄存器决定。输入共模电压应设置为 AGND。该输入通过 50Ω 终端电阻器端接至接地。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 |
INB– |
P5 |
I |
通道 B 模拟输入负连接。该输入通过 50Ω 终端电阻器端接至接地。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 |
NCOA0 |
A7 |
I |
NCO 累加器选择控制 DDC A 的 LSB。NCOA0 和 NCOA1 选择将四个可用 NCO 中的哪一个 NCO 用于数字混合。其余未选择的 NCO 继续运行以保持相位一致性,可以通过更改 NCOA0 和 NCOA1 的值来交换。这是一个异步输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连接到 GND。 |
NCOA1 |
B7 |
I |
NCO 累加器选择控制 DDC A 的 MSB。如果不使用该引脚,则应将其连接到 GND。 |
NCOB0 |
P7 |
I |
NCO 累加器选择控制 DDC B 的 LSB。NCOB0 和 NCOB1 选择将四个可用 NCO 中的哪一个 NCO 用于数字混合。其余未选择的 NCO 继续运行以保持相位一致性,可以通过更改 NCOB0 和 NCOB1 的值来交换。这是一个异步输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连接到 GND。 |
NCOB1 |
N7 |
I |
NCO 累加器选择控制 DDC B 的 MSB。如果不使用该引脚,则应将其连接到 GND。 |
ORA0 |
A8 |
O |
通道 A 的 T0 阈值快速超范围检测状态。当模拟输入超过 OVR_T0 中编程的阈值时,此状态将变为高电平。最小脉冲持续时间由 OVR_N 设置。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 |
ORA1 |
B8 |
O |
通道 A 的 T1 阈值快速超范围检测状态。当模拟输入超过 OVR_T1 中编程的阈值时,此状态将变为高电平。最小脉冲持续时间由 OVR_N 设置。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 |
ORB0 |
P8 |
O |
通道 B 的 T0 阈值快速超范围检测状态。当模拟输入超过 OVR_T0 中编程的阈值时,此状态将变为高电平。最小脉冲持续时间由 OVR_N 设置。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 |
ORB1 |
N8 |
O |
通道 B 的 T1 阈值快速超范围检测状态。当模拟输入超过 OVR_T1 中编程的阈值时,此状态将变为高电平。最小脉冲持续时间由 OVR_N 设置。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 |
PD |
P9 |
I |
当设置为高电平时,该引脚禁用所有模拟电路和串行器输出,仅用于温度二极管校准。请勿使用该引脚关闭器件电源,以节省电能。可在正常工作期间将此引脚连接至 GND。有关串行器可靠运行的信息,请参阅断电模式 部分。 |
SCLK |
G14 |
I |
串行接口时钟。此引脚用作串行接口时钟输入,可为串行编程数据输入和输出提供时钟。使用串行接口 更详细地介绍了串行接口。此引脚支持 1.1V 至 1.9V CMOS 电平。 |
SCS |
G13 |
I |
串行接口芯片选择低电平有效输入。使用串行接口 更详细地介绍了串行接口。此引脚支持 1.1V 至 1.9V CMOS 电平。该引脚到 VD11 有一个 82kΩ 上拉电阻器。 |
SDI |
H13 |
I |
串口数据输入。使用串行接口 更详细地介绍了串行接口。此引脚支持 1.1V 至 1.9V CMOS 电平。 |
SDO |
H14 |
O |
串行接口数据输出。使用串行接口 更详细地介绍了串行接口。该引脚在器件正常运行期间处于高阻抗状态。在串行接口读取操作期间,该引脚输出 1.9V CMOS 电平。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 |
SYNCSE |
B2 |
I |
JESD204B SYNC 信号单端低电平有效输入。此引脚提供 JESD204B 所需的同步请求输入。应用于此输入的逻辑低电平会启动代码组同步和初始通道对齐序列。可以通过对 SYNC_SEL 进行编程来选择单端或差分 SYNC(使用 TMSTP+ 和 TMSTP- 引脚)。如果将差分 SYNC (TMSTP±) 用作 JESD204B SYNC 信号,则应将该引脚连接到 GND。 |
SYSREF+ |
L1 |
I |
SYSREF 正输入用于在 JESD204B 接口上实现同步和确定性延迟。该差分输入(SYSREF+ 至 SYSREF–)有一个内部 100Ω 差分端接。交流耦合时,输入自偏置(SYSREF_LVPECL_EN 必须设置为 0),但可以通过将 SYSREF_LVPECL_EN 设置为 1 来进行直流耦合,这会将每个 SYSREF+和 SYSREF- 输入端的内部端接更改为 50Ω 单端接地端接。当直流耦合时,共模电压必须处于建议的范围内。 |
SYSREF- |
M1 |
I |
SYSREF 负输入。 |
TDIODE+ |
N2 |
I |
温度二极管正(阳极)连接。要监测器件的结温,可以将外部温度传感器连接到 TDIODE+ 和 TDIODE-。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 |
TDIODE– |
P2 |
I |
温度二极管负(阴极)连接。该引脚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断开。 |
TMSTP+ |
C1 |
I |
时间戳输入正连接或差分 JESD204B SYNC 正连接。当 SYNC_SEL 设置为使用 SYNCSE 作为 JESD204B SYNC 信号时,此输入用作时间戳输入。当 SYNC_SEL 设置为使用 TMSTP+ 和 TMSTP– 作为 JESD204B SYNC 信号时,该输入用作 JESD204B SYNC 信号。有关作为时间戳输入的更多使用信息,请参阅时间戳 部分。如果使用了 SYNCSE 并且不需要时间戳,则可以使该引脚保持断开状态。 |
TMSTP– |
D1 |
I |
时间戳输入正连接或差分 JESD204B SYNC 负连接。如果使用了 SYNCSE 并且不需要时间戳,则可以使该引脚保持断开状态。 |
VA11 |
D3、E3、F2、F3、G3、H3、J2、J3、K3、L3 |
I |
1.1V 模拟电源。 |
VA19 |
C2、C3、C4、C5、D2、E1、E2、K1、K2、L2、M2、M3、M4、M5 |
I |
1.9V 模拟电源。 |
VD11 |
C10、C11、C12、D12、E12、F12、G12、H12、J12、K12、L12、M10、M11、M12 |
I |
1.1V 数字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