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源的原文使用英文撰写。 为方便起见,TI 提供了译文;由于翻译过程中可能使用了自动化工具,TI 不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为确认准确性,请务必访问 ti.com 参考最新的英文版本(控制文档)。
UCC2154x 是隔离式双通道栅极驱动器系列,该系列设计具有高达 4A/6A 峰值拉电流/灌电流,可驱动功率 MOSFET、IGBT 和 GaN 晶体管。采用 DWK 封装的 UCC2154x 还提供了 3.3mm 的最小通道间距,有利于获得更高的总线电压。
UCC2154x 系列器件可以配置为两个低侧驱动器、两个高侧驱动器或一个半桥驱动器。输入侧通过一个 5.7kVRMS 隔离栅与两个输出驱动器相隔离,其共模瞬态抗扰度 (CMTI) 的最小值为 125V/ns。
保护功能包括:可通过电阻器编程的死区时间;通过禁用功能同时关闭两路输出;以及在输入引脚上对高达 -5V 的尖峰进行 50ns 的负电压处理。所有电源都有 UVLO 保护。
器件型号 | IPK | 建议的VDD 电源最小值 | 封装 |
---|---|---|---|
UCC21540DW | 4.0A/6.0A | 9.2V | DW(SOIC,16) |
UCC21540ADWK | 4.0A/6.0A | 6.0V | DWK(SOIC,14) |
UCC21541DW | 1.5A/2.5A | 9.2V | DW(SOIC,16) |
UCC21542DWK | 4.0A/6.0A | 9.2V | DWK(SOIC,14) |
UCC21542ADWK | 4.0A/6.0A | 6.0V | DWK(SOIC,14) |
器件选项 | UVLO | 峰值电流 | 死区时间功能 | 封装 |
---|---|---|---|---|
UCC21540DW | 8.0V | 4A 拉电流,6A 灌电流 | 是 | SOIC-16 |
UCC21540ADW | 5.0V | 4A 拉电流,6A 灌电流 | 是 | SOIC-16 |
UCC21540DWK | 8.0V | 4A 拉电流,6A 灌电流 | 是 | SOIC-14 |
UCC21540ADWK | 5.0V | 4A 拉电流,6A 灌电流 | 是 | SOIC-14 |
UCC21541DW | 8.0V | 1.5A 拉电流,2.5A 灌电流 | 是 | SOIC-16 |
UCC21542DW | 8.0V | 4A 拉电流,6A 灌电流 | 否 | SOIC-16 |
UCC21542DWK | 8.0V | 4A 拉电流,6A 灌电流 | 否 | SOIC-14 |
UCC21542ADWK | 5.0V | 4A 拉电流,6A 灌电流 | 否 | SOIC-14 |
引脚 | 类型(1) | 说明 | |
---|---|---|---|
名称 | 编号 | ||
DIS | 5 | I | 设置为高电平时会同时禁用两个驱动器输出,而设置为低电平时则会启用输出。为了实现更好的抗噪性能,如果不使用该引脚,则建议将其接地。连接到远距离微控制器时,可靠近 DIS 引脚放置约为 1nF 的低 ESR/ESL 电容器进行旁路。 |
DT | 6 | I | DT 引脚配置:
|
GND | 4 | P | 初级侧地基准。初级侧的所有信号都以该地为基准。 |
INA | 1 | I | A 通道的输入信号。INA 输入具有兼容 TTL/CMOS 的输入阈值。该引脚在保持开路时在内部被拉至低电平。为了实现更好的抗噪性能,如果不使用该引脚,则建议将其接地。 |
INB | 2 | I | B 通道的输入信号。INB 输入具有兼容 TTL/CMOS 的输入阈值。该引脚在保持开路时在内部被拉至低电平。为了实现更好的抗噪性能,如果不使用该引脚,则建议将其接地。 |
NC | 7 | — | 无内部连接。此引脚可保持悬空、连接至 VCCI 或连接至 GND。 |
NC | 12 | — | 无内部连接。建议保持悬空,以根据需要实现从驱动器 A 到驱动器 B 爬电距离的最大化。SOIC-14 DWK 封装中移除了引脚 12 和引脚 13。 |
13 | |||
OUTA | 15 | O | 驱动器 A 的输出。连接到 A 通道 FET 或 IGBT 的栅极。 |
OUTB | 10 | O | 驱动器 B 的输出。连接到 B 通道 FET 或 IGBT 的栅极。 |
VCCI | 3 | P | 初级侧电源电压。使用尽可能靠近器件的低 ESR/ESL 电容器在本地进行去耦(连接至 GND)。 |
VCCI | 8 | P | 此引脚在内部短接至引脚 3。 最好选择旁路引脚 3-4,而不是引脚 8-4。 |
VDDA | 16 | P | 驱动器 A 的次级侧电源。使用尽可能靠近器件的低 ESR/ESL 电容器在本地进行去耦(连接至 VSSA)。 |
VDDB | 11 | P | 驱动器 B 的次级侧电源。使用尽可能靠近器件的低 ESR/ESL 电容器在本地进行去耦(连接至 VSSB)。 |
VSSA | 14 | P | 次级侧驱动器 A 接地。次级侧 A 通道的接地参考。 |
VSSB | 9 | P | 次级侧驱动器 B 接地。次级侧 B 通道的接地参考。 |
引脚 | 类型(1) | 说明 | |
---|---|---|---|
名称 | 编号 | ||
DIS | 5 | I | 设置为高电平时会同时禁用两个驱动器输出,而设置为低电平时则会启用输出。为了实现更好的抗噪性能,如果不使用该引脚,则建议将其接地。连接到远距离微控制器时,可靠近 DIS 引脚放置约为 1nF 的低 ESR/ESL 电容器进行旁路。 |
NC | 6 | I | 无内部连接。此引脚可保持悬空、连接至 VCCI 或连接至 GND。 |
GND | 4 | P | 初级侧地基准。初级侧的所有信号都以该地为基准。 |
INA | 1 | I | A 通道的输入信号。INA 输入具有兼容 TTL/CMOS 的输入阈值。该引脚在保持开路时在内部被拉至低电平。为了实现更好的抗噪性能,如果不使用该引脚,则建议将其接地。 |
INB | 2 | I | B 通道的输入信号。INB 输入具有兼容 TTL/CMOS 的输入阈值。该引脚在保持开路时在内部被拉至低电平。为了实现更好的抗噪性能,如果不使用该引脚,则建议将其接地。 |
NC | 7 | — | 无内部连接。此引脚可保持悬空、连接至 VCCI 或连接至 GND。 |
NC | 12 | — | 无内部连接。建议保持悬空,以根据需要实现从驱动器 A 到驱动器 B 爬电距离的最大化。SOIC-14 DWK 封装中移除了引脚 12 和引脚 13。 |
13 | |||
OUTA | 15 | O | 驱动器 A 的输出。连接到 A 通道 FET 或 IGBT 的栅极。 |
OUTB | 10 | O | 驱动器 B 的输出。连接到 B 通道 FET 或 IGBT 的栅极。 |
VCCI | 3 | P | 初级侧电源电压。使用尽可能靠近器件的低 ESR/ESL 电容器在本地进行去耦(连接至 GND)。 |
VCCI | 8 | P | 此引脚在内部短接至引脚 3。 最好选择旁路引脚 3-4,而不是引脚 8-4。 |
VDDA | 16 | P | 驱动器 A 的次级侧电源。使用尽可能靠近器件的低 ESR/ESL 电容器在本地进行去耦(连接至 VSSA)。 |
VDDB | 11 | P | 驱动器 B 的次级侧电源。使用尽可能靠近器件的低 ESR/ESL 电容器在本地进行去耦(连接至 VSSB)。 |
VSSA | 14 | P | 次级侧驱动器 A 接地。次级侧 A 通道的接地参考。 |
VSSB | 9 | P | 次级侧驱动器 B 接地。次级侧 B 通道的接地参考。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单位 | |||
---|---|---|---|---|---|
输入偏置引脚电源电压 | VCCI 至 GND | -0.3 | 20 | V | |
驱动器辅助电源 | VDDA-VSSA、VDDB-VSSB | -0.3 | 30 | V | |
输出信号电压 | OUTA 至 VSSA、OUTB 至 VSSB | -0.3 | VVDDA+0.3、VVDDB+0.3 | V | |
OUTA 至 VSSA、OUTB 至 VSSB、200 ns 瞬态 | -2 | VVDDA+0.3、VVDDB+0.3 | V | ||
输入信号电压 | INA、INB、DIS 和 DT 至 GND | -0.3 | VVCCI+0.3 | V | |
INA、INB 瞬态至 GND,50ns | –5 | VVCCI+0.3 | V | ||
通道间隔离电压 | 采用 DW 封装的 |VSSA-VSSB| | 1500 | V | ||
采用 DWK 封装的 |VSSA-VSSB| | 1850 | ||||
结温,TJ (2) | -40 | 150 | °C | ||
贮存温度,Tstg | -65 | 150 | °C |